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建成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西部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获得科技奖励25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1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7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六十多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明了可用于降低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催化剂,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了适合烟草工业应用的含纳米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催化材料、助剂和二元催化材料复合滤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发的DH-2型除氢催化剂是国内首创的二氧化碳原料气除氢催化剂,综合性能达到且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用于我国大中型化肥厂CO2原料气中氢的脱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羰基构建与转化的含氮精细化学品合成研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在高品质羰基金属粉体产业化、低碳烷烃脱氢工业化应用、异壬醇羰基化合成关键技术、甲醇合成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工业化示范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在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强韧与润滑一体化碳基薄膜设计、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低摩擦固体润滑碳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油水分离材料的仿生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高技术工业用聚合物基动密封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等。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5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在分析化学领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球形硅胶色谱填料制备研究开发工作,研制开发出多种液相手性分离填料以及国内急需的专用色谱柱,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负责及参与完成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毛细管色谱柱”“油田化学品”“地质环境分析”等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10多年来,分析化学学科结合西部地区特色中藏药资源优势,集中开展了西北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的研发工作,其中植物资源化利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和总黄酮提取分离关键技术、食品药品安全性评价的吸附萃取新材料和色谱分析新技术等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在矿物功能材料与资源利用方面,围绕在江苏、甘肃等地分布广泛的凹凸棒石的高值化利用,解决了长期制约凹凸棒石资源高值利用的关键瓶颈,所建立的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凹凸棒石的自主研发水平,对促进凹凸棒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处理难的问题,研发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解决了我国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的技术瓶颈问题,获甘肃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兰州化物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工程实验室,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所级研究单元,分别是: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润滑材料与技术创新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特色药用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为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材料磨损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端装备油脂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黏土矿物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9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300余件的国内国际专利,2022年授权专利337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甘肃省科研院所名列前茅。
目前,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摩擦学金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4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2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5人。
兰州化物所于1962年开始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设立化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材料与化工5个博士招生专业,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6个硕士招生专业,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08人、硕士生导师92人。在学研究生共计356人,其中博士221人、硕士125人、留学生10人。在站博士后16人。建所以来,已累计为社会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1900余名。现每年招收博士生约60名(含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0名)、硕士生约50名,进站博士后3至5名。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百余台。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甘肃省材料学会、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3种学术期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聚焦“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紧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使命定位,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强化“率先”意识,明确“制高点”目标,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宣讲会就兰州化物所的所情所况和人事人才政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期待与你们的见面!